不隨便發脾氣,把壞情緒轉為好情緒

隨時保持愉快的心情,生病自然少之又少。

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有句名言:「你不可以只救身體而不救靈魂。」這裡的靈魂指的是什麼?可以說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涵意,其中包括了思想情緒,既是一個複雜的心理現象,也是一個複雜的生理過程。

近代西方學者認為人的基本情緒分為四類:喜、怒、哀、懼,是人們對待周圍事物的態度所反映的一種內心體驗。現代醫學把精神緊張的情緒因素看成致命的「定時炸彈」和當代「瘟疫」。

情緒是人類情感的反應,常伴有一系列的生理變化,偏激的情緒往往會使這些變化加劇,進而對人體機能的正常活動造成危害,其中影響最劇的便是腸胃疾病。

壞情緒對身體危害更大

由於情緒變化能透過大腦皮層引起下丘腦功能紊亂,而後者又可透過植物神經系統影響胃腸道活動,所以,當人突然出現害怕或緊張的情緒時,交感神經引發衝動增加,胃出口處的幽門括約肌緊縮,整個消化道呈反射性痙孿,加上內臟血管收縮,供血不足,常引起腹痛;長時間的焦慮緊張還會提高副交感神經興奮性,引起胃腸道運動和分泌增加,造成腸鳴、腹痛、腹瀉等現象。

曾經有人統計發現高血壓、心臟病和癌症三種疾病,在容易激動、性情急躁、對人對己要求過高及喜怒無常的人群中發病率高,而在謹慎、情緒穩定、自制力強和聰明、活潑、樂觀的人群中則發病率低。

的確,情緒有好壞之別,好的情緒使人舒坦愜意、精神振作,在學習、生活、工作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,創造優良的成績,感受到幸福的現實,憧憬美好的未來;而壞的情緒正好相反,它會使人情緒低落,甚至覺得生活是一杯苦酒,現實漆黑一片,未來迷茫不清,對身體也會造成傷害。

好的情緒是精神健康的標誌,一個人應當經常維持一種令人滿意的心境,隨時把壞情緒轉為好情緒。特別是情緒容易不穩定的人,要學習自我情緒管理,對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,不要隨便發脾氣,總為小事生氣,會干擾自己的神經系統,只有情緒樂觀、開朗,保持心情的舒暢,才能使內臟功能健康地運轉。

為了小事生氣又何必

萬一工作壓力太大,過於勞累、睡眠不足、精神壓抑、天氣太熱或遇到煩惱時,不妨先讓自己冷靜下來,參考以下專家提出的做法:

①當要發脾氣時,提醒自己控制情緒。自覺,是息怒的第一步。

②當內心感到不滿時,不要悶在心裡,要坦率地找人交換意見,把想法說出來後,氣就消了一半,再實事求是地去解決問題。

③認真地反省生氣的原因,從中得到教訓。

④隨時提醒自己,別人像你一樣,有權堅持自己的選擇。
⑤找一個信得過的人,請他在你失去控制時提醒你。

⑥不必假裝去喜歡那些你不以為然的事,你可以不喜歡,而且不必非生氣不可。

⑦遇到看不慣或容易惱怒的事,便儘量避開,不去看它、想它。

⑧無法避開不順心的事情時,不防設法轉移情緒,減輕精神負擔;如果精神轉移與體力運動兩種方法都無效時,可以在安靜的房間裡休息,進行文字遊戲或閱讀一些引人入勝的小說與報章雜誌,藉此不去在意眼前令人惱怒的事。

⑨不愉快時,不是胡亂發脾氣就了事,而是要激勵自己積極進取。

⑩保持冷靜,避免衝動行事。有時,一發怒易成千古恨,所以,息怒應該及時、適當才好。俗話說:「為了小事發脾氣,回頭想想又何必。別人生氣我不氣,氣出病來無人替。」如果不想成為不良情緒的受害者,應該隨時調整好情緒,保持愉快的心情,生病自然少之又少。